图:坐在“堂口”门前的罗幺爷精神得很
伏天里的土城如火炉一般,中午时分,老街上的住户大多半掩着门,老人们坐在屋檐下休息,狗儿则躺在树荫下睡觉。袍哥的“堂口”很容易找,因为门前插有一面写有袍哥两字的旗帜,不过敲了半天门没人应,对门热心的大婶对孙女说:“幺儿,去桥头麻馆喊罗幺爷,有记者采访来了。”不一会儿,一位身着龙图刺绣外褂,头戴礼帽,手拿诸葛扇的老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不时吸一口左手的宝蓝色烟斗,吐出一股青烟,走近后还拱手抱拳向大家行了一个礼。没错,他就是习水县土城镇最后一个“袍哥”,年过90依旧精神矍铄。
十二岁开始“嗨”袍哥
袍哥出生的罗幺爷,是土生土长的习水土城镇人,虽不是大英雄,但曾经也在袍哥时代风光过。
和几位老友正在打“大二”的罗幺爷被叫回来后,连忙打开自家老屋大门请记者进去坐,随后又重新在烟斗上夹了支烟,不急不慢地打开了他当年袍哥生涯的回忆。
用罗幺爷当年的言语来介绍他自己就是“兄弟姓罗,草字明牺。”12岁便“嗨”(加入)袍哥会,从小家境贫寒,懂事起便开始帮父母赶“牛牛场”,到东皇、温水等地收药材卖给临近的四川人。17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独生子的他扛起“担担”开始讨生活。说起怎样“嗨”的袍哥,罗幺爷坦言,父亲就是袍哥一名。
“民国期间,巴蜀著名军界人物刘湘、范绍增、陈兰亭等皆为袍哥出身。”他说,袍哥有《十八条罪行》规定(不孝父母罪、不敬长上罪、殴打亲属罪、调戏妇女罪等),犯了要受“剽刀、碰钉、三刀六个眼、自己挖坑自己埋、挂黑牌、降级”等惩处。他还引用了一句在巴蜀地区家喻户晓的名言“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
民国时期的土城约有600多个袍哥,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罗幺爷曾听年长的袍哥这样说过:“有做生意的,有做苦力的,当然也有一些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和反动军政人员,干哪一行的都有。”按照袍哥规矩,只要是出门做生意的袍哥,就要用白
布、青布或蓝布、灰布缠在头上,并把缠在耳边的布角竖起来,罗幺爷就是这类袍哥。
闲时,他们会在茶馆喝茶,当然,还有不少外地来的袍哥。听罗幺爷介绍,从一定意义上讲,袍哥促进了茶馆的繁荣,因为他们不仅自己开办了不少茶馆,而且还为很多茶馆提供保护,再加上他们以茶馆为据点,在那里联络、聚集和开会,这都给茶馆带来了可观的客源。
闯江湖四处“拜码头”
20出头时,罗幺爷带着兄弟四处“拜码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到处游走,拜见同门。在途中花光盘缠的罗幺爷,会和兄弟找家茶馆“拿言语”。讲得兴起的罗幺爷还现场给记者重新演绎了一遍。
走进茶馆就高喊一声“五哥,拿两碗茶来。”(意为打招呼),“五哥”也是袍哥的另一种称呼。待跑堂的将茶碗端上桌后,他便把一只碗放左手边,一只碗放右手上方,来人冲茶时,他便右手把杯盖拿起并翘起三根手指,对方若是袍哥就会明白此人要“拿言语”。随后,罗幺爷又把杯盖斜靠在茶杯前面,这意味着他有事相求,对方则会立马到里屋给管事的人说。
“管事的来后对我拱手翘起大拇指,这个表示客气。”罗幺爷就回语:“五哥你好,土城小码头来到贵龙码头,少带草纸、草碟(音译),拜望大五哥,请大五哥原谅。”讲完后,他将斜靠在茶杯前面的杯盖又放到了茶杯前面。大五听完后立刻“懂嗨”(明白),带着他走到茶馆门口,用手指着斜对面的客栈说:“老弟,对门吃三天,住宿三天。”并且还留了些盘缠给他。
“身无分文想讨点路费,简单的用一句话表达就行,说这么多言语可够累的。”记者这句话不被罗幺爷认可,在袍哥们看来,这些都是礼节和规矩,不得不守。同样,若有外地袍哥来到土城,只要罗幺爷晓得对方有请求,他定会出手相助,土城离四川近,因此那方的袍哥他接待了不少。
舍弃袍哥当“搬运”
“解放后,许多袍哥都散了,1953年当地修路成立了搬运工会,我就当起了搬运工。”那时已成家有了4个孩子的罗幺爷,一直为生计忙碌着,帮会没了,他便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搬运工一干就是30多年,罗幺爷的人品为大家所知。经组织推荐,他当上了土城老街的街长,管理街道治安。他曾经的袍哥经历也渐渐成为“传奇”。上世纪90年代,由于出生袍哥,还有电视剧摄制组找到罗幺爷要他参演袍哥。
1988年,罗幺爷还曾在土城当选过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儿女成人后都搬到了新街或者城区居住,他和老伴却一直生活在老街上。并非儿女不孝,而是那个他待了大半个世纪的地方,就是他心里“落叶归根”的地方。
如今的罗幺爷日子过得清闲,老伴在几年前去世,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时而还在河边练长寿拳,附近的孩子见他打拳也跟着比划。这套长寿拳就是他当年“嗨”袍哥时跟别人学习的。
九旬幺爷演“袍哥”
“幺爷脾气好,哪个都喜欢他。”“幺爷真的是最后个袍哥了哟,老袍哥,当年肯定潇洒惨了。”街坊邻里对罗幺爷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感兴趣得很,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能说一段有关他“嗨”袍哥的故事。许多游客来到土城,也会慕名前来请他说一段。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土城老街,曾在他家住过的事,他也能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述。“红军在我家住时,把门板下了放在地上当床睡,他们身上到处都是补丁,有些还打着赤脚……”。
现在,当地政府为了保留这段袍哥文化,已征得罗幺爷同意,正在将他其中一间堂屋,打造成“堂口”(当年袍哥聚集的地方)作为旅游参观处。记者看到“堂口”的设计图上,正前方挂有“土城袍哥”牌匾,两边分别写有祖宗“百代永流芳,神圣一堂常赐福”,中间则供有天地君亲牌位。罗幺爷很欢喜,他称,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袍哥时代早已过去,但能让大家能了解知晓那段历史,是好的。
白墙灰瓦、木雕门窗、飞檐翘角……老街上的房子散发着古韵。下午时分稍微来了点风,罗幺爷家门前屋檐上那面“袍哥”旗帜舞得展劲,怒目圆睁的两座石狮子守在“堂口”大门两侧,他则坐在门前藤椅上摇着扇子,凡是路过的邻居都会同他打招呼,有驻足的游客,他就拱手微笑行礼。离开时,回头看着老街,看着罗幺爷的“堂口”,当年的袍哥江湖仿佛就在眼前。
链接:
袍哥通常指的是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名称,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