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叶
波罗诞
南海神庙的庙会已有千年历史,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其中十三为正诞,也叫波罗诞,即南海神诞,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
波罗庙会期间,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参观游览人数达数十万。广州民间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可见庙会影响之大。
由于波罗诞庙会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当地政府启动了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埔民间信俗波罗诞(民俗)榜上有名。
生菜会
“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生菜包的材料几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生菜包希冀人财两旺,长久发达。清末民初时,“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1986年,南海县官窑、盐步两镇对传统“生菜会”作了彻底的改革,把会期改为元宵节,内容上摒弃了迷信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据统计,改革后的首届“生菜会”,参加者就有10万之众。
鳌鱼舞
“鳌鱼舞”是广州番禺沙涌村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解放前,每逢舞鳌鱼,在外打工的都回乡参加活动。出会巡游在晚上,由大文锣、罗伞、头牌、大丹旗开路,跟着就是鳌鱼了。还有各式鱼灯,丰富多彩的“色队”,如“担头色”包括卖鱼、卖猪肉、卖鸡肉榄、卖云吞等等。
此前,引鳌的魁星扮相很丑,现在引鳌用靓仔状元。以前鳌鱼只有一雌一雄两条对舞,现在可以十条共舞。既可作有故事内容的舞台演出,又可作广场及游行式表演。
广东飘色
广东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无宵节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傩戏造型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飘色活动在吴川据可考的时间至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影响不仅在粤西,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名声在外。